中新社北京2月23日电 题:“春风夜放花千树”,元宵灯光怎样映古今?
——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风俗学系教授萧放
中新社记者 高凯
元宵节,又称“上元节”或“灯节”,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。“春风夜放花千树”,从古至今元宵节不仅是团圆和欢喜的标志,也成为传承中华优异传统文明的一节操日。
元宵节有着怎样的来源,元宵灯光怎样映古今?怎样看待元宵节的标志性节日符号在海外的传达?元宵节的连续有着怎样的改动趋势?中新社“东西问”近来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风俗学系教授萧放,请他解读元宵节的昨昔今天。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元宵节是一个历史悠久、元素丰厚的传统节日,其来源是怎样的?
萧放: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风俗节操,实际上也是新年的组成部分。据文献资料与风俗传说,正月十五(元宵节)在西汉已遭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举办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“天官”的先声。东汉时期佛教文明的传入,关于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进含义。汉明帝为宏扬佛法,命令正月十五夜,在宫殿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,因而正月十五夜燃灯的风俗,跟着佛教文明影响的扩展及道教文明的参加,逐步在我国扩展开来,六朝隋唐时期,正月望夜的灯光愈烧愈旺。
2016年2月22日,元宵节,三亚南山寺整体僧众举办祈福法会。陈文武 摄
当然,元宵节俗构成的真实动力还在于它的时刻点。我国古人很早就开端调查月相改动,对其阴晴圆缺十分重视。所谓“上元节”,是阴历一整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,古人充分利用这一特别节点来表达对美好日子的希望。
中新社记者:简直每个我国传统节日都与“吃什么”“怎样吃”联络亲近,关于元宵节的节俗美食,您有怎样的知道?美食背面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与情感?
萧放:华夏大地地大物博,美食文明深沉多样。我国人开端吃元宵和汤圆的切当时刻或许无从考证。在唐朝时已有元宵吃“油画明珠”的故事记载,到了宋代,元宵已成为这个节日很遍及和固定的饮食风俗。
在美食文明的表现上,元宵节的南北共通性十分高。整体来说是北方元宵和南边汤圆占肯定主角,虽然由于饮食习惯、传统物资不同,南北方在馅料上有不少不同之处,但根本形状、吃法是差不多的。
这背面的原因,与大江南北的人们对元宵节的文明情愫高度一致有关。不管汤圆仍是元宵,都代表团圆、满意、甜美、热火朝天。咱们对元宵节的情感是互通的。
2024年1月26日,浙江杭州,小朋友品味汤圆。王刚 摄
中新社记者:应怎样了解“闹元宵”的“闹”?有人说元宵节是我国人的“狂欢节”,您怎样看待这个说法?
萧放:“闹元宵”的“闹”字有多个维度。一是人,元宵之夜,人们考究出门看灯、看舞龙舞狮、看火热的人群。在古代,就连平常活动遭到很大束缚的女人也被答应在元宵节这一天出门,参加到节日的“闹”傍边。
另一个是感官上的“闹”,视觉上元宵节的花灯毫无疑问是火热兴旺的,听觉上,不管是锣鼓、舞狮舞龙,仍是各种民间的扮演,这些元素事实上满是为了烘托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的节日气氛,鼓动人气。
2024年2月7日晚,“非遗我国龙”灯组在四川自贡亮灯。张浪 摄
新年处于冬春替换之际,整整一个冬季,大地是缄默沉静、肃杀、冰冷的,草木也处在蛰伏状况。新年意味着人们迎来又一年的活力,但是此刻寒意未消,元宵节的“闹”,便是要给即将到来的活力加把力,人们乐意在这样的节日里经过团体的力气、心情的堆集,与春的生命一同,将大地唤醒。人们有时会把元宵节的灯叫做“春灯”,也是源于此。
元宵节也的确是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“狂欢”性质的,仅举有关北宋司马光的一个故事为例。元宵夜,司马光的夫人盛装装扮预备出门赏灯。司马光问:“家中点灯,何须出看?”夫人答复:“兼欲看游人。”司马光说:“某(我)是鬼耶?!”司马光虽特性死板,但这个故事也从一个旁边面生动出现了元宵节这一天的确不一样,是火热游乐的日子,咱们不再依照日常日子的节奏度过。
2024年2月2日晚,重庆铜梁,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——铜梁龙舞的火龙扮演精彩演出。何蓬磊 摄
中新社记者:吃元宵、吃汤圆、赏灯、舞龙舞狮等,都是元宵节标志性的节日符号,它们承载着怎样的文明价值?怎样看这些符号在海外的传达?
萧放:我以为这些节日符号极具含义,有着高度的共通性,可感可见,直观,也有冲击力。从海外传达的视点看,经过对极具符号化的节日传统的切身体会,人们更简单产生相关的感性知道,这是敞开从了解到了解的一条很好的途径。
简直一切我国的传统节日符号都浸透我国人对天然的敬畏、对调和安全的神往、对国泰家和的寻求。元宵节特别着重集体的调和,人们之间相互沟通、融合的状况,也是社会性的表现。
经过这些传统的节日符号,也很简单感知到我国人的心性、情感和价值观。比方元宵节,团圆自不必说,猜灯谜等文字游戏充溢才智,灯展、舞龙舞狮喜庆火热,展现出充溢活力的力气感。
中新社记者:“春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”在您看来,元宵节的连续有着怎样的改动趋势?
萧放:元宵节从开端农业社会请求丰盈美好的典礼性活动,到后来城市日子开展之后,开端逐步构成灯展等风俗,然后固定为一些重要的节日扮演,再到因其“狂欢”性质而具有更多交际游乐的特点,比方元宵节乃至还被称作“情人节”,是古代青年男女可贵的沟通时机。
2024年2月7日晚,江苏南京,年轻人手持鱼灯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夜游灯展上摄影。泱波 摄
从节俗连续的视点看,元宵节有变有不变。变的是过节的详细方式,但人们关于情感的寻求,关于“新的开端”的神往而生出的那种力气,构成了元宵节的情感内核,我以为这一点一向没有变。
未来,节日风俗或许还会跟从人们的日子习惯产生改动,但不变的是我国人对情面的温度,对大天然的爱情,对时刻的考虑,这是一种保持在心里的积极态度。
一年又一年,在明月之下的每一个元宵节,咱们经过自古传承的种种典礼看到本身,与咱们的曩昔重逢、对话,获取新的力气。(完)
受访者简介:
萧放,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,世界亚细亚风俗学会副会长、第八届第九届我国风俗学会副会长、我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节日文明研讨中心主任、我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、北京市社会学会理事、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与社会管理专委会委员、全国文明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、国家非遗专家库成员。
首要研讨岁时节日文明、传统礼仪文明、非物质文明遗产、村庄社会管理等。掌管多项国家与省部级严重与要点科研课题,出书作品十余部,宣布学术论文百余篇。曾多次获政府与职业学术奖赏。荣获2022年度我国非遗年度人物。